关于我们

成都成华区剧本娱乐
成都十月贰拾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广告设计与发布、企业形象策划、市场营销策划、公关活动策划、会展服务、礼仪服务、摄影服务、影视制作、网络技术开发等领域的综合性文化传播公司。公司致力于通过创新的传播策略和多元化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文化传播解决方案,以满足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需求。欢迎各界人士前来洽谈合作,共赢财富未来。

业务范围

活动策划

影视制作

摄影服务

礼仪服务

会展服务

网络开发

首页 > 文化传播 > 贞丰对门山村:非遗铜鼓,传承不息

贞丰对门山村:非遗铜鼓,传承不息

文化传播 2024-12-20 15:380文化传播
【导读】初夏时节,走进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铜鼓文化广场上巨大的铜鼓文化雕塑墙展示了布依族群众演奏铜鼓的生动场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十二调”第十代传承人余雁伟介绍:“鼓中为许,鼓沿为少,要学好‘铜鼓十二调’,必须先把谱子背熟。”  悠扬、古朴的铜鼓声响彻馆内,余雁伟一边讲解一边敲击着铜鼓:“铜鼓演奏,是根据鼓槌敲击各点位的轻、重、缓、急所发出的音响而组成不同的铜鼓曲调。”  铜鼓是布

  初夏时节,走进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铜鼓文化广场上巨大的铜鼓文化雕塑墙展示了布依族群众演奏铜鼓的生动场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十二调”第十代传承人余雁伟介绍:“鼓中为许,鼓沿为少,要学好‘铜鼓十二调’,必须先把谱子背熟。”

  悠扬、古朴的铜鼓声响彻馆内,余雁伟一边讲解一边敲击着铜鼓:“铜鼓演奏,是根据鼓槌敲击各点位的轻、重、缓、急所发出的音响而组成不同的铜鼓曲调。”

  铜鼓是布依族古老的打击乐器,配以“十二调式”的传统曲牌,常用于庆典、祭祀等仪式中。贞丰布依族“铜鼓十二调”通过一代代口传心授沿袭下来,是布依族民间艺术中最具神秘性和传奇色彩的传统音乐文化之一,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布依族铜鼓演奏的十二段乐曲“铜鼓十二调”包括“喜鹊调”“散花调”等,主要展现布依人民一年中的劳动、生产及生活场景。

  近年来,贞丰县高度重视“铜鼓十二调”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建立了布依族铜鼓音乐文化生态保护村,成立了布依族铜鼓音乐文化表演队,并排演了《铜鼓十二调》《铜鼓舞》等节目。

  对门山村居住着汉族、布依族、苗族等民族,几乎每个寨子都有一面到数面铜鼓。铜鼓分雌雄,对门山村余氏家族至今仍在使用的雄鼓是唐末年间传下,鼓身高35.5厘米,面径55厘米,重达23公斤。

  “‘铜鼓十二调’通常是以家族方式传承,通过口传心授沿袭下来,因家族不同,传承下来的‘铜鼓十二调’也有所不同。”

  “以前是口传心授,后来,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教授来帮我们把‘铜鼓十二调’编译出了鼓谱。如今,要完全掌握十二调的演奏,用一年时间加强学习就能掌握了。”

  目前,对门山村在非遗传承中不断探索创新,在“铜鼓十二调”的传统基础上,编排了铜鼓丰收舞,并鼓励年轻人加入。

  “我们保护自己文化的同时,也是在保护一份巨大的、珍贵的、不可替代的财富。现在农忙时节来铜鼓馆的人少一些,农闲时院子里都是来听铜鼓的。现在村里已经有5个人能够完整演奏十二调了,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12岁。”

  铜鼓声声茶韵香,幸福生活节节高。如今,在对门山村,5000亩安吉名优白茶、黄茶将茶山映得一半金黄一半青绿,在阳光下闪耀着别致光彩。村内整齐规划、干净整洁的庭院里,瓜果蔬菜长势喜人。


  网站声明:本文“贞丰对门山村:非遗铜鼓,传承不息”资源信息来自互联网,以学习交流为目的,整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并提交问题、链接及权属信息,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Copyright @ 2023-2024 成都十月贰拾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备案号:蜀ICP备2024077313号